鹿港 普渡歌 

以下文章引用自
鹿港石廈街復興宮部落格鹿港 普渡歌 
-------------------------------------------------------------------------------

時序又進入農曆七月,七月俗稱鬼月。《彰化縣志》記載:「 七月初一 至三十日,俗上普度,即佛家盂蘭會也。比邱登壇說法,設食以祭無祀孤魂,曰普施。凡寺廟皆有普施。先期一夜,燃放水燈,絃歌喧雜,火燭輝煌,照耀如晝,街巷聚眾祭祀,曰童子普。唱戲曰壓醮。」 

  台灣的居民,每年一到 農曆七月一日 ,便稱「開地獄門」,到了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稱為「關地獄門」,而鹿港居民從 七月一日 地藏王廟的放庵儀式,即開鬼門關,放出地獄之鬼魂到陽間來接受普施,同日下午舉行放水燈活動,糊紙船燃放於溪流,為鬼魂引路,家家戶戶豎燈篙於家門前,為鬼魂照路,到三十日(或 八月一日 )在大將爺廟的收庵儀式,將放出的鬼魂收回為止,無論職業、貧富,人人都普度,這大概和鹿港往日兵災民變無辜慘死的「好兄弟仔」較多有關吧!而這種整個月普度的現象在台灣民俗中少有,要是沒有富厚的經濟能力是辦不到的。

  民國42年政府為改善風俗,勸導節約,將普度統一訂於715中元節當天舉行公普,而鹿港目前尚有許多角頭仍是按照普度歌的順序舉行私普,但規模完全無法和昔日相比,「鹿港普度歌」是順著鹿港逐日分區普度的日子及舊地名,依次編序而成,但街名大都已更改,除了耆老外,已少有人能指出古今地名沿革,現將「鹿港普度歌」的內容如列於下:



 

 

初一放水燈
(放水燈之習俗,是要將光明送給溺水而亡的孤魂們,通知他們普渡日已到,上岸來享用普渡的供品。) 


初二普王宮
(此宮舊時是鹿港的蘇王爺廟,昔稱萬春宮,清時通稱王宮。)


初三米市街
(米市街顧名思義是米的集散地,是清時鹿港米的集中地。)


初四文武廟
(指的是孔廟與關公廟之合稱,在小火車站的旁邊。)


初五城隍廟
(此宮正名鰲亭宮,官祀城隍爺,日據時被拆,今所見只剩正廳。)


初六土城
(這是清代鹿港水師游擊署的所在地,今已不見。)


初七七娘媽生
 (七月七日俗稱七夕,鹿港有拜七娘媽的風俗。) 


初八新宮邊
(新宮指的是新祖宮,是唯一官建的媽祖廟。)


初九興化媽祖宮
(此宮是鹿港三個媽祖廟中最早者。)


初十港底
(以前的小碼頭,是清時船舶最遠可達之地。)


十一菜園
(今日的菜園里,位於街鎮之邊緣地區。)


十二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寺廟建築。)


十三衙門 
(指的是北路理番同知署,在今天鹿港國小內。)


十四飫鬼埕
(今天城隍廟前面的小市場,古時是攤販、江湖藝人的集散地,以前吃飯時間一到,聚集在這裡大吃大喝,真像極了「餓鬼」。)


十五舊宮
(指天后宮,鄉人稱它為舊宮以別於新祖宮。)


十六東石
(今東石里,是北頭一個漁村,居民大都姓黃。)


十七郭厝
(北頭的郭厝里,以居民以郭姓為主。)


十八營盤地
(又稱牛瘟堀,為清代鹿港南來牛車的終點。)


十九杉行街
(杉木批發地,手工藝品及傢俱製造地區。)


二十後寮仔
(今鹿港樂觀園前面。)


廿一後車路
(菜市場北邊的小巷子。)


廿二船仔頭
(古昔也是船舶停泊處,天后宮北方。)


廿三街尾
(鹿港南端,分頂街尾、中街尾 、和下街尾。)


廿四宮后
(舊媽祖宮後面東側,居民屬施姓,勢力龐大。)


廿五許厝埔
(是一個許姓為主的聚落。)


廿六牛墟頭
(舊時所有鹿港的牛隻販賣集中在此進行。)


廿七安平鎮
(現在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前面。)


廿八箔仔寮
(又稱打棕埕,是一個船泊主要停留區。)


廿九通港普
(鹿港任何地方,在過去幾天沒做普渡的,都在這天補行普渡。)


三十龜粿店
(因為所有賣紅龜粿、粽粿等供物的糕餅店,在這一天普渡。)


初一豬砧
(賣豬肉的也是因為生意忙碌,延到八月初一再普渡。)


初二米粉寮
(賣米粉的也是因為生意忙碌,延到八月初一再普渡。)


初三乞食寮
(在七月普渡中,乞食到處接受人家施捨,在今天普渡。)


初四乞食食無餚
(普渡已過,乞食又回復靠乞食而過活的日子了。)




另:這首普度歌在日據時期也是鹿僑們的通關口令,傳聞辜顯榮先生(辜振甫先生尊翁)顯赫於台北時,對於流落他鄉,缺少盤纏的鄉親們必會給予賑濟。

但若口音腔調不像鹿港人者,就請鄉親背誦這首歌,證明自己是正港的鹿港人,才會得到周濟和禮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no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