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書法之城 一個鹿港文青的私房路線

更新日期: 2010-05-03 記者:◎陳孟誼

路線:文祠→街尾→金門館→龍山寺→杉行街→李昂舊居→九曲巷→第一市場→瑤林埔頭老街→鹿港藝術館(公會堂)→新祖宮→天后宮

四月初的一場雨,把鹿港換上一抹清新的好空氣,在北部待久了,似乎更喜歡中部溫暖的好天氣,那種一回到家鄉就像是回到媽媽的懷抱,熟悉的感覺總是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然後看心情去逛鹿港到處逛逛,想安靜一點尋找思緒,就去文祠(包含文廟、武廟與文開書院)與龍山寺,坐著石階上想事情或發呆都很適宜;若要想尋寶看熱鬧,瑤林埔頭老街到天后宮這一段也絕對是首選,兩者分別位於鹿港舊街區的南北兩端,相距約 一公里 ,閒暇無事時,約家人朋友散步,一起聊聊鹿港的閒事,也是種兼顧運動與家人相處的好選擇。

俗語說「鹿港風、彰化蚊」,以往鹿港靠近海邊風勢大,可是近幾年彰濱工業區開發之後,離海遠了,迎面吹來的風,反而更加可愛近人了!而鹿港一地因開發較早,文風盛行,相對書法發展也較為蓬勃,本文想藉著介紹散佈鹿港各地的文人或民間書法來說明鹿港一地風土特色,邊走邊介紹鹿港的書法文化與特色表現吧!

●文字從書院出發

鹿港文祠,創建於嘉慶、道光年間,分別祭祀 關聖帝 君(武財神)、五文昌和掌管文教的文開書院。三座建築一字排開,很是壯觀,當傍晚時分,夕陽灑落在這排廟宇殿堂,一種神聖空靈的美感,便不自覺油然而生,難怪自古有「書院夕照」之名。文祠假日遊客不多,常常看到有人躺在樹下休息睡覺,武廟旁的廂房裡,以前在假日會傳出陣陣的伴唱歌唱,對寧靜的文祠來說,也算是一種活潑的氣氛。

這裡的建築物留下許多豐富的資產,其中書院門口一對鄧傳安(字鹿耕,號盱原,江西浮梁人,嘉慶十年進士)的聯句,是很值得紀念賞玩的。此人於道光四年為鹿港同知,任內率當時八郊(郊,為鹿港行會)仕紳歷三年倡建完工,其人留在鹿港之墨跡不多,此聯雖為當時館閣書風,然而有幸流傳至今,也值得後人憑弔。近代評者常論館閣體字如算子,意境不高,然以當時文風未普及之世,此聯亦為精采之作。當時因為聘請飽學之士為山長,也開創文開書院於清治時期,孕育出六名進士、九名舉人、百餘位秀才之盛況。

在書院另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之碑刻,此碑為日治末期台灣總督「長谷川清」在推行皇民化運動下,建立紀念宮能久親王而立的紀念碑,是個政治紀念意味濃厚的產物。此碑部分漢字雖結構稍有失準,然書寫者受中國傳統書風影響仍然十分深厚,相較於院內遺留清末重修所採用之仿宋體刻碑,此碑漢字部分亦值得遊客細細欣賞。

文祠於民國六十四年幾乎毀於祝融,直至民國七十四年重修一新,近年再經整修,使整個文祠更加有古意,而幾次重修,都延請鹿港書法名家如黃天素、歐陽錦華、吳東源等題壁揮毫,或雄渾或豪放或典雅,風格各異,百家爭鳴,也增添幾許薪火相傳之用意。

離開文祠,走過鹿港的街尾,可以看到從前繁華的家具街,一棟三開間的閩洋混和式建築,看到百年前紅眠床被傾倒的屋舍橫樑壓住,依稀透出鹿港人多出外發展的淒涼,而轉角看到的金門館,可是述說當年金門人來鹿港發展的歷史見證,繞經金門館旁的小巷子,宏偉的龍山寺山門就矗立眼前。

●篆隸書在龍山寺乘涼

龍山寺是鹿港人很喜歡去的地方,來這裡你會覺得一直有人進出,可是並不感覺擁擠或吵雜,「古剎蓮香」、「龍山聽唄(音拜,梵音之意)」是古時鹿港文人對寺裡的印象,寺內肅靜的氣氛、恢宏的建築等都讓人心神有種歸依的寧靜。清領時期,有「唐山」高僧於此弘揚佛法,而成為鹿港的信仰重鎮;日治時代被日人改為東本願寺的分寺,並迎請阿彌陀佛於寺內供奉,讓原本的觀音菩薩等眾神,被請至後殿安放,神像沒等到台灣光復,卻因1921年一場後殿大火,多數古物毀於一旦。據說當年火勢之盛,連我遠在幾百多公尺遠的老家也迫拆掉三分之一的屋舍,以充作防火通道。

來龍山寺,很值得看的是山川殿的一對乾坤交泰的龍柱,尤其於傍晚時分,遠方燈光投射到這對龍柱,則可見其龍身盤繞柱子之肌理,當初的發現令我震撼不已,相較近代繁複刻工,個人對此龍柱之「見龍不見柱」功力表現更是欽佩。

說說書法吧!位於正殿前一對似隸似篆的書體,於道光年間署名「林日茂」的對聯,查當時林日茂已於嘉慶三年於大陸晉江過世,此聯落款自然惹人爭議,鹿港「日茂行」對寺方創建當時出資眾多,連後來數次重修也投入許多人力物力,此題字當為其後代子孫以行號為名所立,以紀念其父執輩創業之艱辛。看此楹聯多明末隸書之特性──引用篆隸古字,遊客每因好奇釋讀而曲解數字,作為「字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我想效果是非常成功的。

民國五十幾年,龍山寺的一次大整修中,陳誠、白崇禧、謝東閔、黃杰等許多政府官員當時受邀題字留念,也成這座百年廟宇的見證者。而最近一次的大整修,則是因為九二一地震之後,建築主體結構受損,在國家財力吃緊的時候,民間寶成企業出資捐獻,也首開國家古蹟由民間出資修繕之先例。而在修舊如舊的觀念下,很高興龍山寺能繼續維持那份莊嚴與寧靜的氣氛。

在文武廟與龍山寺賞看清代與民國官員書法之後,我們沿著杉行街散步,兩旁還留有閩南式的傳統風貌,不但可以順道看看寺廟內栩栩如生的紙糊兵將爺,往前幾步就到了知名作家李昂的舊居,繞著小路來到意樓,除了看看從前鹿港船頭行──慶昌的大厝規模,更要來聽段尹娘的故事,望著見證愛情的楊桃樹,思索著歲月的流逝,沉吟之間,陣陣涼風吹來,更讓人徘徊不忍離去。

●手寫門聯彼此寒暄

順著以前九曲巷(現名金盛巷),我們漫步去探索前人在地生活的痕跡,除了大家知道的十宜樓、銃櫃與甕牆;我們在路上還可以看到以前為防止牛車車輪與磚牆碰撞而安置於轉角的石頭;也可以看到從前鄉下農家為方便取肥的小設計。而看著路上人潮日漸增多,映入眼簾的古式商店街,則是鹿港早期的經貿發源地瑤林埔頭老街。

十幾年前,這裡整個街區整修過一次,恢復了傳統街屋的樣貌,那時沒啥遊客,走在路上別有一番風情。現在假日時分,這街上可是車水馬龍,隨著人潮湧現,許多慕名而來的攤販,讓這條商店街一路延伸下去,現都可與泉州街與天后宮一帶的商圈連接,形成集合小吃、民俗與古玩的市集文化。

然而走在這路上,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家家戶戶都貼手寫春聯,有奔放瀟灑、也有厚重渾樸、還看到家中小孩寫得一手稚拙可愛的聯句,遊客每每看到自己喜歡的書體,或駐足觀看、或拍照留念或讀文釋義的讓同行者仰慕一番,就像鹿港中山路上數不清的店面招牌,皆由在地書法家揮毫書寫而成,也形成一種書法與文化結合的特色,讓文化進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進行一種看不見的潛移默化。

而來到鹿港的新景點,則是甫於日前修繕完成的日本公會堂(原老人會館、現稱鹿港藝術館)與旁邊的桂花巷日式宿舍區,新景點與古街在公會堂廣場交接形成垂直的動線分佈,可令遊客賞玩時,欣賞到鹿港不同時代的建築風貌特色。

●墨跡在信仰裡轉悠

順著人潮走,應該沒有人會不知道天后宮在哪!而身為討海人眾多的港口,以「寶殿篆煙」來形容天后宮媽祖信仰的香火不絕,是再貼切也不過的,尤其 農曆3月23日 的媽祖誕辰之前,一天五、六場進香廟會,也是稀鬆平常。若想要幽靜地欣賞這裡的建築藝術,則是建議挑早晨或傍晚時分,才能悠閒地欣賞這些匠師的用心。

日治時期,鹿港天后宮因為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生前捐獻,得以整修成現今宏偉精緻的規模,廟宇之內集合了鹿港早期文人的詩書作品,像是意樓主人陳懷澄的詩作、拿過日治時代全日本書法大賞的黃祖輝、罕見的王漢英書法墨跡、另外郭新林的門神與柯煥章的壁堵彩繪、李松林的木雕等許多中部地方首屈一指的匠師,都可在這裡一起欣賞的到,除了當時主事者的用心,更是諸位匠師對媽祖庇佑人民的一份虔誠回饋。

來到鹿港天后宮,近來新增景點是以三千多兩純金打造的媽祖與侍女神像,以供各方善男信女膜拜。在正殿當中,可看到與人同高的千里眼、順風耳神像,那份意欲聽盡民間疾苦的姿態表情,則是不可不看的木雕精采之作。

時光匆匆,隨著太陽日漸昏黃,今天導覽也將劃下休止符,還好乘著四月涼爽的天氣,帶著大家欣賞古蹟風物一路下來,倒也不覺得疲累!在導覽同時,不禁讓我想起 國中 老 師葉大沛 先生,他雖是安徽人,卻十分佩服他深入地對居住幾十年的地方付出關懷與用心去瞭解,在其有生之年先後出版了《鹿谿探源》與《鹿港發展史》等文獻,這可以說是近來鹿港研究文獻的濫觴。十多年前,當我畢業之後,再度與 葉 老師在書院偶遇,榕樹下的涼椅,讓我有機會再次向他請教疑惑,而他娓娓道來整個鹿港的發展經過,是那麼的讓人輕易瞭解。時光飛逝,十幾年後的我,常有機會再為他人介紹我所生活的鹿港古蹟與人文特色,感覺文化的傳承也是這樣,一代一代的延續著它不朽的輝煌歷史!

-----------

湯圓我是鹿港人。
『一府、二鹿、三艋舺』
我所生長的這個小鎮,存留了好多好多的歷史。
這個湯圓驕傲。
歡迎大家來鹿港體會先人智慧與文化的傳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no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